
今年前三季度,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.17亿元,同比增长5.5%。它不仅是宏观经济的成绩单,也直接关系到公民的日常生活。 GDP增长的背后是就业稳定、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福祉不断改善。政策红利让消费更幸福。今年前三季度,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与去年同期持平,比上半年下降0.1个百分点。与此同时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02.77亿元,同比增长4.3%,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.6个百分点。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温和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增长。以旧换新、消费券等政策利用p“四两出大事”,激发居民消费热情,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,为市场注入活力。它不仅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。今年国庆节前,市民姚先生回到了新家。经过近4个月的改造,这套破旧的公寓焕然一新,灵动舒适。朋友和家人走过新房子,询问装修它需要多少钱。他伸出手:“五十万吧,不过因为州政府的补贴,我省了五万左右。”中央空调、地暖、洗碗机、洗衣机、烘干机、电视、全屋定制、各类建材。姚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。这些产品享受消费补贴,加价约5万元。 “真金白银”补贴这让他切实感受到了政策的红利。 “装修过的人都知道,即使一开始就做好了预算,但过程中也很容易超支。”他表示,由于消费补贴的影响,家居用品、建材等产品的实际支付有所减少,使得预算更加模糊。 “买一台中央空调省下的钱可以用来买一台洗碗机,这样的消费体验不错!”政策红利不仅覆盖家电、建材领域,还通过消费券体现餐饮、零售、文旅、体育等情况。今年中秋节,“80后”乔女士早早在新雅粤菜馆订了位,一家六口团聚了。他告诉记者:“我父母一开始不愿意,想在家里吃,价格更实惠。听说花1000年赢了400元。”uan或更多,所以我立即开始研究菜单。最后我们点了一桌特色菜,一共1块多700多元。物价稳定长期以来是市民消费的感受,精准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。如今,大街小巷的烟火气愈加浓烈,消费市场的火爆正成为上海经济平稳发展的生动注脚。投资民生,铸就幸福网。与此同时,上海第三季度GDP的稳健增长正在转化为市民生活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改善。从老旧居民点硬件设施的完善,到托儿服务的精准供给,到家门口的小菜市场变得更加美丽、更加温馨……经济繁荣的关键,稳定的信心成为投入百姓生活的“真金白银”od,编织一张覆盖全城的幸福之网。皖南六村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。墙体开裂、外墙倒塌、道路积水等安全隐患相继出现。机动车“停车难”、垃圾箱面积小等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更加突出。得益于徐汇区“三旧”改“三新”工程,这个社区面貌焕然一新。皖南六村居委会书记孙荣杰表示,小区43个单元的楼道均已“全覆盖”电梯,楼梯、地板、管道、晾衣架、遮阳篷、空调罩等设备设施均已更新统一。 “社区的品质提升了很多,走进去就不像一个已经建了40多年的‘老旧’社区了。”“耳朵里。”一位在皖南六村租房的居民说。“父母的苦”也是民生投入留下来的。“带孩子去暑托,比一个人在家更安全。”静安区家长刘女士说,对于双职工父母来说,最大的感受就是暑期阳光的关怀带来的“安心”。今年,爱心暑期托儿共有778人。 上海16个区及新区开班。课程涵盖科普、艺术等多元化内容,有效填补假日关怀空白。 “今天买菜就像去公园一样,环境明亮,价格清晰!”浦东新区三林镇居民闵女士的感受,体现了标准菜市场改造后的民生温暖。他常去的三林书房市场曾经是一个 18年没有整修的老农贸市场。装修后,这里功能区域划分清晰。新风系统让空气清新,电子屏实时滚动蔬果平均价格,AI秤可打印带有追溯码的小票。水产品摊老板老楼笑着说:“气氛变好了,老顾客都回来了,客流量比以前增加了30%。”这张带有温暖心的床单有一个快乐的背景。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就像散落的珍珠,连成一张投入民生的丝线,用每日的烟火吸收着城市的温度,让“美好生活”触手可及。
编辑:王志涛